当前位置: 首页 > 林可造2023 > 本市信息 > 扬非遗风采 绘美育新篇——记温州市林可造“名师送教”工作室第10次活动

扬非遗风采 绘美育新篇——记温州市林可造“名师送教”工作室第10次活动

浏览量:1875|发表日期:2024-11-21|来自:温州名师网

扬非遗风采  绘美育新篇

——记温州市林可造 “名师送教” 工作室第 10 次活动


《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 年版)》强调了美术课程在文化传承方面的重要意义,指出 “美术课程应重视对学生民族民间美术的学习,引导学生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含义,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同时培养学生专注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体会传统工艺‘守正创新’的内涵与意义。为了深化新课标理念,探索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的精髓,促进教学活动设计的多元化与核心素养的落地,2024 年 11 月 14 日,温州市林可造 “名师送教” 工作室在瑞安市实验小学开启了一场教育盛宴。此次活动邀请了浙江省正高级、特级教师、浙江师范大学徐军教授进行专题讲座,旨在通过分享与交流,推动工作室学员美育课程开发能力,提升“双新”背景下的教学素养,促进非遗课程的开发与推广 

甲骨文化书写教育之美

瑞安市实验小学李海军老师以《小学生甲骨文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为题,为大家呈现了一场文化底蕴深厚的讲座展现了瑞安市实验小学与甲骨文之间的美好课程故事。


 

李老师从甲骨课程的背景与历史入手,追溯了这一古老文字的起源与发展,阐述了甲骨文在中华民族文化长河中的重要地位,让大家明晰了带领学生们探索甲骨文的意义。在如何开展和推进甲骨文课程环节详细介绍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这些活动宛如一把把钥匙,开启了学生们探索甲骨文化奥秘的大门,让古老的文字在校园中焕发出新的生机。在活动推进深化的过程中,学校组建相关骨干教师,精心编写适合不同年级的教材成为了传承的有力载体,每一页都承载着对甲骨文化的敬畏与传承,为学生们架起了一座通往古老文明的桥梁。同时,学校建立多方支持系统、构建甲骨机制更是为课程的持续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社会各界力量汇聚,如同涓涓细流成江河,共同推动甲骨文化传承与发展。从各级媒体报道我们看到了这一课程的价值和意义,也看到社会对传统文化课程的关注和认可。

民间艺术,开出教育之花

工作室成员来自浙江省文成中学郑小瑞老师以自己长期的教育实践为基础,为大家分享《民间艺术进课堂的探索实践》大家从郑老师的分享中,感受到了民间艺术在教育领域开出的繁花。郑老师以自己对中华传统文化艺术的热爱为起点,讲述了自 2019 年以来民间艺术课程的多种开发实践,并温州市优质课一等奖《国潮再现 —— 虎头帽》为例,进行了代表性的剖析。


 

在深挖文化资源、拓宽思维环节,郑老师展示了如何深入挖掘民间艺术背后的文化宝藏,为教学注入丰富的内涵,让学生们的思维在文化的滋养下茁壮成长。感悟匠心、传承经典部分,则像是一场心灵的对话,郑老师引导学生感受民间艺人的匠心独运,使经典在新一代的传承中延续其独特的魅力。多元评价、彰显课堂实效的实践,更是让课堂充满活力,通过多种评价方式,全面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她还通过视频展示民艺课程成果与校园美育空间的完美融合,生动呈现了民间艺术校园文化增添的独特魅力,也让学生持续沉浸式感受民间艺术成为了可能。

在讲座休息间隙,工作室成员们在瑞安市实验小学小讲解员的带领下参观校史馆,感受学校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这个环节,既让我们看到优秀的实验学子们,也对这所百年老校有了更多的认识。

   

蓝染情怀绘出教育画卷

 

紧接着,瑞安市第九中学郑晓燕老师带来了非遗课程《高中蓝染课程的开发和实践》讲座,宛如一幅色彩斑斓的画卷,展现出她对蓝染课程的热爱与执着。



从扎染课程的由来到其成长历程,郑老师娓娓道来,每一个阶段都充满了故事。在扎染课程跨学科融合方面,她更是展现出创新的教育思维,将扎染与其他学科有机结合,拓展了课程的广度和深度。郑老师参与三次扎染培训,从最初的兴趣到深深的热爱,再到全身心的追随,她的历程感染着在场的每一位老师。郑老师的讲座,让老师们看到了非遗在校园中传承与发展的无限可能。

专家智慧,点亮教育之光

浙江省正高级特级教师浙江师范大学徐军教授的专家讲座,无疑是本次活动的重头戏,为大家带来了一场思想的盛宴。徐军教授带来两场专题讲座,分别探讨了美术单元化设计以及素养导向下非遗创承课堂实践


 

教授以当下热点词汇 “大单元教学” 为切入点,展开了《美术单元化设计与教学案例》的专题讲座。他指出,单元设计既是课程开发的基础单位,也是课程设计的关键背景条件,更是 “课程计划” 的重要指引。教授强调,美术单元化设计需要挣脱 “课时主义” 的束缚,以 “核心素养” 为基石,整合多元 “教学方略”,并在 “大概念” 视角下精心构建单元整体教学构型。

在讲座中,教授详细阐述了基于核心素养的单元设计的意义与价值、美术大单元设计的三样态、非遗的守正创新和实施路径,并以 “时间中的风景”《溪山行旅图》单元课程设计、“你好,九色鹿”《敦煌壁画九色鹿》、《信有山林在市城 —— 苏州园林欣赏》单元课程设计等丰富案例进行深入剖析。同时,他还分享了自己全国优质课备课中的难忘历程。为了清晰呈现中国书籍装帧的特点,徐教授亲自制作线装书籍教具,想尽各种办法收集各类书籍典藏,将中国书籍装帧的美学精髓直观地传递给学生,这种对教学的执着与专注令人动容。结合当下教学变革,徐教授又分享了以书籍装帧设计课例为基础设计的《缥缃流彩》大单元课程教学。他生动地讲述了 “缥缃流彩” 所蕴含的文化内涵,从书的发展历程到其中蕴藏的丰富美学设计,无论是卷轴摊开方向的深刻意义,还是书卷中分割版式与西方的和谐共鸣,都让大家领略到了书籍装帧艺术的博大精深。徐教授强调,教学应成为美学的盛宴,教师要像艺术家一样巧妙运用 “空白”,激活学生原有的认知,引导他们学会发现、欣赏和思考。

在《素养导向下的非遗传承与课堂教学变革》讲座中,徐教授紧扣当下新课标热点,分享了他在凿枘工巧、湖颖天下、怀袖雅物、版刻一隅、丝路屐痕、宋瓷之美等单元化学习中的探索经验与方法。他带领大家领略了书籍、家具、毛笔、扇子、木版年画、敦煌元素、陶瓷、建筑等领域中的艺术之美,如同打开了一扇扇通往非遗宝藏的大门。徐教授倡导活态化教学,将课堂搬到博物馆,让学生动手组装椅子,在亲身体验中直观感受色彩之美、结构之,体会实践的乐趣。他那句 “看不见的东西才是你要去挖掘的东西,结构之美超过材质之美” 如醍醐灌顶,发人深省。在湖颖天下、怀袖雅物等课程中,湖笔、扇子承载的匠人匠心深深打动着大家。课程背后,是徐教授亲自深入湖笔、扇子工厂学习制作工序的执著与坚守,只为在课堂上为孩子们带来更加真实的体验,这和传统文化艺术的工匠们精益求精的精神一般,令人肃然起敬。徐教授用生动鲜活的案例、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执着的钻研精神,为大家描绘了一非遗传承与教育融合的精彩画卷,让每位聆听者都受益匪浅点燃大家心中的教育之光。

传承创新,谱写教育新篇章

 

最后,工作室主持人林可造老师对活动进行了总结。他感谢徐军教授来瑞安传经送宝、高端引领,徐教授用富有学术力和实践深度的报告深刻启发了大家对美育的认识和非遗课程开发的深入理解,让大家体会到非遗“天工开物”中蕴含的匠人精神与东方美学,增强了文化自信。林老师也充分肯定了瑞安和文成两地老师们对非遗的热爱与对非遗传承教育的执着探索,鼓励大家做好守正创新,通过美育在孩子们心中播下非遗的种子,让这些文化瑰宝在新一代心中生根发芽,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彩。

此次活动在热烈的氛围中圆满结束,但它所点燃的教育热情和文化传承之火,将在大家心中持续燃烧,照亮前行的道路共同谱写教育的新篇章!



 

            文字:林文跃    

            摄影:蔡一妮

  一审:尤海秋

 二审: 陈立

 终审:林可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