荟萃新课标,融创新实践。我们在时光里赶路,在教研中成长。如何去构建有深度有广度的新课堂,是我们当下值得深思的问题。2024年5月10日,符玲利名师工作室于乐清市柳市镇第八小学开展了一场以“把握教学本质,促进结构化教学”为主题的教学研讨活动,促教学落地生长,借助团队的力量促进教师的教学研究走向深入。。
第一节课由乐清市柳市镇第十六小学的王思老师带领二年级的同学学习《有余数的除法——进一、去尾法》,本课是在学生学习了有余数除法的含义和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为此,王老师有意识地注意联系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学生提供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重点理解“最多”与“至少”的含义,并用不同的表征方式理解“进一”的道理,学会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选择“进一法”确定问题的结果。在设计练习时,注重了内容的设计,在循序渐进的过程中有一定的弹性,呈现方式图文并茂、形式多样。为了避免思维定势,又设计了不同类型的对比练习,让学生学会根据实际情况采用“进一法”或“去尾法”确定问题的结果,感受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的灵活应用。最后通过编题游戏,根据27÷8=3……3,3+1=4创编情境,留给学生自主探究的空间,在辨析适用情境中,进一步理解余数的意义,为构建用余数解决问题的模型提供有力的脚手架。

第二节课由乐清市柳市镇第十六小学的叶敏老师带领五年级的同学共同研究学习《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环节一:回顾旧知算理。通过同分母分数的加法和减法,引导学生回顾算法和算理,为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算理的一致性做铺垫。环节二:探究新知算理。围绕“什么情况下3个()+1个()不等于4个()”这一核心任务,借助多元表征,在展示交流中理解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始终抓住计数单位这一核心概念,不管是化成小数还是画图及通分方法,其本质都是在统一成相同计数单位后,相同计数单位的累加或拆分,建立分数系统内算理的一致性。环节三:内化算理,知识延伸。体会整数、小数、分数加减算理相通,以“计数单位”打通并架构起整数、分数、小数加减法运算之间的联系,体现数运算的一致性、整体性,从而达到整个系统都是通的。帮助学生构建数与运算的知识体系,理解掌握数与运算的一致性。

第三节课由温州市瓯海区南白象新生小学的郑潇潇老师带领三年级的同学共同学习数学游戏课《星星方阵》。首先在启动游戏环节中激发兴趣,在师生交流、生生互动中明确游戏规则,提取方阵中行或列的信息,确定星星的位置,直击游戏内容。在共同经历游戏的过程中获取初步游戏经验,为后续自主游戏操作奠定了基础。其次游戏操作环节,学生运用游戏的规则和信息经历层次性操作和思考,通过大问题引领,结合情境、图像、动作、语言等多元表征,不仅要关注将四个填满,还要关注从多到少看,同时要结合行、列进行尝试操作。最后数形结合进一步发现重复的星星要在交叉点上,确定星星位置的唯一性,勾连之前学习的“重叠问题”,培养学生结构化思维的发展。整节游戏课中,学生的研究方案多样,积极参与数学活动,在操作和思辨中不断促进数学思维进阶。

在课堂中聚焦学生核心素养,践行新课标理念,探寻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路径,切实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落地是我们今后不断努力的目标。希望我们以此次工作室为契机,汲他人之所长,不断将新理念、新想法融入课堂实际,为我们的课堂教学指引新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