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书为友,与书相伴。阅读是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和提升教师课堂效率的途径之一。寒假期间,黄赵勇名师工作成员们在黄老师的推荐下共读了钟启泉老师的《深度学习》一书,并开展了线上交流会。
浅层的学习就像沙上写字,深层的学习就像在石上刻字,前者易后者难,但只有难才不会被轻易磨灭。“深度学习”应该是基于学习者自发的、自主性的内在学习动机,并依靠对问题本身探究的内在兴趣维持的,一种长期的、全身心投入的持久学习力。基于这一点,老师们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分享了自己的收获。
钟启泉老师对“深度学习”这个概念进行了深层次的分析诠释,叶密密老师讲到在一开始阅读起来时感觉很多理论比较生涩难懂,需要慢慢啃,但是坚持往后看发现书中关于策略的描述较多,对我们的教学实践有很多可参考的指导意义。书本中提到深度学习的几个关键词,一是真实,一方面学生真实地参与,另一方面知识的获得是梳理与整合真实性经验的过程。二是对话,对话与讨论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开展,开展的时候要关注的是倾听中反思和锤炼自己原先的思考,从而发现更优的解。三是期待,深度学习提升学习者的自我效能感。四是素养,最终培养思考力、判断力、表达力。
“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钟老师在讲解深度学习与教学架构这一章节中,重点把“教材”单独拿出来强调。教师不应拘泥于教材,教材只是呈现学科内容的一个载体,有时也可以根据自己需要,筛选教材里面的内容。教学内容不仅包括教材内容,而且包括引导作用、动机作用、方法论指导、价值判断、规范概念等。项虹斐老师反思自己的数学教学,认为还常停留在“教教材”的程度,面对知识点,我们好像是一个“解读者”的角色,自认为把每个例题讲透,让学生会解题就好了,其实这是有很多问题的。更应该学会创造性的使用教材,而不是一味的把教材当作教学的全部内容。要从教学实际出发,组织适合学生需要的材料,而不是过分依赖手中现有的课本。教师应该成为教材的主人,使教材为自己所用,而不是跟着教材走。
蔡豪特老师重点研读了深度学习对学习的本质进行了探讨。当前我们的教学在努力设置真实的情境,但是效果也不理想。学生是一个完整的人,当他们走向社会时,面对的是一个个真实的问题,而不是剥除情境的一般化问题。如果把很难设计真实情境的责任推拖到当前教育的大环境下,那是极其不负责任的,只要想做,肯定会克服困难,最关键的在于教师观念的转变。
在如今,AI可以替代的工作已经超过了50%以上。生产方式在变化,教育作为创造力的有力推动会怎么变?项目化学习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变化。如果不想让学生以后被AI取代,那么现在需要培养孩子的核心素养。
因此,老师教给孩子面对未来的最重要能力不是如何学习知识,而是帮助孩子培养解决生活中真实问题的能力,而这种能力的培养必须是在解决具体且符合实际的情境过程中去培养,而项目式学习就是真实的做的过程。项目式学习是培养核心素养最有效和根本路径。
另一方面,“双减”后的基础教育应该是提质增效,因而学校教学就要实现转向:从做假设性的练习题转向做解决现实世界和社会发展的真实问题的项目化学习,从单学科的学习转向跨学科的学习。
黄赵勇老师也对本次活动进行了总结,希望我们能再度审视教学,可以帮助我们面对习以为常的课堂,约定俗成的模式中,突破常识,真正从“学习”的视角去撬动传统课堂,改变“浅表性学习”。
撰稿人:项虹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