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云:“吾历亦有限,吾知亦有涯”。2023年12月5日,怀着提升“双新”背景下高中语文教师的课程实施与教学能力的期许,借杭州外国语学校“聚焦难题,破解难点”学术周活动契机,温州市周康平名师工作室赴杭州外国语学校投入了一场温暖扎实的研学之旅。
老干扶持行,疑义相与析
 
5日上午9点,浙江省高中语文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倪江老师从“高考回眸与逆向思考”“新增内容梳理”“IB文学文本考试形式的启示”“文学作品阅读的项目化操作”四个方面展开阐述,为我们带来一场题为《高考语文作品阅读与文学任务群教学》的精彩讲座,深度解读精简提炼出文学作品阅读有温度,有深度,有高度的育人育心的价值意义。
讲座既有方法的指导,又有理念的引领,简约而不简单,深刻而不虚空。徜徉在倪老师沉稳的声音和精准的语言魅力中,时间缓缓的流淌至12点,我们在感受,理解,分析,思考,交流,共鸣,领悟,折服中,意犹未尽,受益匪浅。
对高考的高效复习,从倪老师的讲座中,我们强烈的感受到一个教师不仅应具备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专注力,理解力,还应具有反思力,竞争力,一以贯之的则是学习力。幸运如我们,佩服如我们,真切的感受到倪老师的特级教师的魅力,名副其实。
其间,课间操舒缓了讲座的节奏。薄日刺破一角的天空,穿过教学楼,轻洒明朗的光亮。凉风拂过疏枝,树叶或舞或坠,接受岁月的检阅。学生们排成队列,应和音乐,舒展的不只是身体,还有青春。
异构虽殊途,聚焦齐争研
下午的课堂教学,展现了新时代背景下跨越千里的云端课堂模式,与新疆的学校开展同步课堂教学活动。

下午第一节,温州市高中语文教研员,温州市名师周康平老师携手高二2班的学生一起走进《词语的辨析和运用》。周老师的课堂,基于独特巧妙的设计,衔接课本素材,从赏析三位名家的三篇作品语段的语言出发,找准教学的起点,贴合学生的思维,注重学生对知识的迁移和运用,智慧轻松的引导点拨学生领悟好语言是有标准的共识,最终向更深处语言是有层级的特质漫溯。
课堂教学环节梯度层次严密,紧凑自然。在交流碰撞交锋中辨析和运用词语,寻幽探微,水到渠成地收获语言的三个标准——准确,情感,哲学和与之相对的三个层级——中规中矩,异化变形,天人合一。
学生参与面广,且不必说学生自信独立的见解表达,也不必说小组合作展示共识的观点,更不必说学生质疑反驳同学或老师的观点激发的思维碰撞。学生参与度高,从话筒传递的频率和范围可测可想,也从学生用认同仰慕的眼神回应着老师的言语可观可感。
这是一堂教师,学生,听课教师三向奔赴的课堂。它让我们由衷的佩服优秀的教师收放自如中注重教学的生成,让学习真正发生,让核心素养真正落地;尽情的欣赏杭州外国语学校的学生灵动的思维,流畅的语言表达能力,严谨的逻辑力,也充分见识了师生有效有趣有料的对话,彼此都需要素养做支撑,而又让学生心悦诚服的体悟“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的职责和风范。
 
下午第二节,执教的是杭州外国语学校的黄琼老师。黄老师先用一首古埃及的诗歌开启课堂的教学,弥漫着浪漫的诗意。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情境,以学生自己的名字作为养料,采撷着文字的芬芳。重点追源分析,探讨“宇”字的前世今生,娓娓道来,旁征博引,点燃兴趣。在《说文解字》和《汉语大字典》中了解“宇”字丰富的引申义,在《离骚》中感叹屈原名字的由来和寄托的期望。在作业展示中,在师生对话中,一步一步归纳汉字是表意性质的文字的观点。并从偏旁,部首,部件三个角度串联探讨,印证,详细剖析“它”和“禾”,关联到民族,历史和文化的内涵。
课堂以台湾学者张大春的文字收尾,“我们对于认字这件事想得太简单。我们的心智开始萎缩,语言趋于乏味,被口头禅围攻乃至侵蚀。”真切道出我们学习这一专题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黄老师落落大方的教态,不疾不缓的语速,循循善诱的引导,古汉语知识的积淀,诠释了一个老师的气质就是一堂课的魅力所在。
识珠自有因,难点堪可破

下午三点,我们聆听了倪江老师《词语习得机制与与语文教学》的主题评课。他先高屋建瓴地提出了汉语的学习,语言表达与运用才是根本旨归。再从语言习得的内在规律和内外环境方面,指明了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就是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分享了杭外具体的尝试和努力,如营造师生自主构建的氛围,从成语,古诗词,主流媒体的高级词汇等角度输入,积累,消化,输出。
他还高度肯定了两位优秀的老师呈现的有语文味的课堂教学。对周老师课堂中将文学品鉴和文字品读,积累融合的教学设计,符合言语积累和阐释规律一种范式。尤其对逐层深入到哲学文化的高阶,赞不绝口,评价这堂课代表了大温州级别的教研员的精彩示范。
对黄老师的课,认为课的亮点在于定位在文字学,语言学层面来贴合学生实际情境展开,亲切有度。同时也抛出了一个问题,对“宇”字的探讨是否必要。毋庸置疑,倪老师直截了当的明确这个环节的设计,是不可忽视的亮点。
不可否认,上课难,评课亦难。上课教师找准有效教学的突破口,评课教师言简意赅的直击课堂的亮点,难点和痛点,都是教师素养的体现。我们学习着,感受着,记录着,思考着。
但期来年会,还把文字煮
“铃催课散虽幕落,但得满载存心火。”临别赠言,怅然以寄。当我们站在杭外的正门合影留念时,似乎到了该说再见。但我们总遗憾没能赏饱杭外的校园美景,也遗憾还没能写满厚厚的听课本,可我们感谢这一次的相遇,这一次的研学。
但期来年会,还把文字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