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雨润物,正是深耕好时节。4月6日,2023上半年温州初中语文“教研共富·城乡共研”送教(瑞安)活动在瑞安市仙降中学举行,瑞安市初中语文教师与阙银杏名师工作室齐聚一堂,共赴春日学习之旅。

活动伊始,陈雅雅老师为大家带来了《七下第四单元教学设计说明》。陈老师从“概念的生成,情境的设置”“单元的设计,任务的进阶”两方面呈现团队关于七下第四单元的设计思路与推进逻辑。 陈老师指出,在教材、教参和课标的多重关照下,团队聚焦不同文体的共同指向,从“根据写作目的,选择材料,构思创作”这一核心概念出发,提取核心知识,明确基本要素,绘制了七下第四单元关键概念的层级图。同时,在开启本单元设计之前,恰逢学生阅读《论语》,基于学生对“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提出的质疑,团队发布了基于学情的真实的情境任务。在单元核心概念的明晰,关键概念层级结构的梳理,以及对课标、学情的关照下,团队制定了以下目标,并统摄下聚焦单元学习内容,设计出单元具体的学习任务,分为五个阶段任务。起始课导入情境,明确活动,请学生设计活动方案,依据量表班内评选、明确班级活动方案。基于方案,任务以“认识‘孝’”“实践‘孝’”、“言说‘孝’”进阶式地展开,最终展示成果和复盘归纳。

随后,郑晓颖老师与七(1)班学生一起带来《从<叶圣陶先生二三事>学叙述类文本如何选材》的公开课。郑老师从近期展开的“孝亲敬老”综合性学习说起,与学生共同明确借力七下第四单元课文的学习来完成活动的最终成果。课上,由班级点赞数最高的小组分享预习作品:结合文中具体事例,从“宽厚、温厚、仁厚”解读叶老之“待人厚”,以“严格、严谨、严密”解读叶老之“律己严”。师生交流间,细节的深度挖掘更丰富了学生对叶老为人风范的认识与感受。接着,郑老师聚焦“二三事”,引述张中行的话,补充写作背景,进一步提出小编疑问:作者与叶老交往近四十年,能写的事一定还有很多,为什么是选这两三件事来写呢?以此为探究主问题,小组关联比较课文与拓展资料,聚焦目的探究选材。在分享中,学生逐步深入体悟情思,理解材料的典型,明晰作者的选材之思,并在最后复盘迁移,获得自我写作启示。

接着,来自仙降中学的邱茜茜老师为大家带来《第六单元整体设计——三重迷思下的探索实践》。邱老师从目标确定、单元设计的迭代和整体设计三个方面来分享她们的探索实践过程。邱老师指出,目标的确定是课标、教材,学情三方要素聚合的结果。团队从单元导语中提炼出两个关键词,论事说理和人生感悟(人的生存状态的关怀)。再通过对课标的梳理和解读,确定了本单元大概念——运用恰当的论事说理技巧传递人生感悟,绘制了关键概念层级图。接下来,团队在通过课前学习单做了充分的学情前测后,确定了单元的整体目标。大单元的大情境创设大任务驱动应该如何做到有效且有度?团队对此反复思索,单元设计也经历迭代过程。确定大框架后,团队对单元课文进行了精心编排。邱老师指出,在大概念教学中,课文是作为具体案例为整体建构服务的,但每一个单篇又各有侧重点,以达成进阶、互补的效果。

之后,施思老师为大家带来了八下第六单元起始课《循迹·寻技》。课前,施老师布置了预学任务:借助单元提示语,归纳本单元文章的共同特点以及学习重点。课上,施老师以“解忧树洞”公众号收到的私信作为导入,接着出示公众号小编的私信回复,让学生自主找出回复中存在的问题,从而顺势引出要向先贤学习“论事说理的技巧”。在明确单元学习重点之后,施老师又引导学生借助助学系统(预习、思考探究以及作业本等)通过小组合作梳理各课的学习重点。最后,再让学生思考,所整理的学习要点中,哪些能够帮助小编的回复更有感染力和说服力。通过以上环节的设置,让学生对第六单元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帮助学生更好地开启第六单元的学习。

侯若男老师为大家带来《建构小说阅读拼图——阐述九年级小说复习专题设计》。侯老师指出,第一阶段,需要确定复习目标。侯老师从课标定位、教材梳理、习题发现、概念确定、学情研判等五个方面梳理小说复习课的总目标。第二阶段,应当设计驱动任务。在学情调查的基础上,发现学生问题之间的逻辑关系链,以“解读小说主题的路径”为核心问题,设计一个基于真实问题解决的真实情境。第三阶段,需要开展具体任务。复习要回归教材,以积累的语文知识为基础,以陌生的文学作品为生长点,促使学生融会贯通。复习课的基本脉络是调查——梳理——探究——应用——复盘,在调查中发现学生的真实问题,在梳理环节对教材所涉及的内容进行全面的把握;在探究环节以联结思维生成小说知识之间的关联,形成解读小说主题的不同路径;在应用环节深化策略的认知;在复盘环节归纳提炼小说阅读路径。因此,团队以鉴赏人物对话抵达对小说主题的认识为小说复习示范课,学习复习的思路(梳理、探究、应用、归纳),形成小说知识之间的关联认识,建构小说主题解读的多条路径,迁移运用至从其他小说知识出发至小说主题的探究任务,最后,以自主探究的活动,培养学生高阶思维,实现素养的进阶。

紧接着,赵龙钗老师为大家带来了中考小说复习课《玩转我的小说复习拼图——小说人物对话“密钥”探索》。课上,赵老师带领学生发现目前“攻略”存在着知识点零散,未形成结构化认识等问题。随后,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梳理课内小说印象深刻的人物对话,寻找解读人物对话的“密钥”,并以以思维导图的形式呈现合作成果。接着,赵老师引领学生运用“密钥”,解读人物对话,打开小说《胖子和瘦子》的主旨。在这个环节中,学生主动建构了起从小说对话解读小说主旨的多条路径,分别为关注对话对小说人物、情节、环境的塑造作用。最后,赵老师引导学生借助本课所学,复盘学习所获,畅谈如何通过小说人物对话读“懂”小说,并将总结的经验应用于鹿城区一模卷小说《过马路》的主旨解读中。

在精彩的单元阐述和课堂展现之后,来自温州育英实验学校的陈志华老师对《七下第四单元的单元设计》和《叶圣陶先生二三事》这篇文章的教学做了具体点评。陈老师对于陈雅雅老师的课堂给予充分的肯定。首先,单元目标合理而准确,设计者能运用大概念思维来指导单元教学设计。其次,设计者关注了阅读策略的实施,整个单元任务的推进具有逻辑性、进阶性,着眼于引导学生“用做事的思维去学习”。对于郑晓颖老师的这堂课,陈老师认为本节课的教学任务是基于学情下的真实发生,教学活动始终以学生的学习活动推进,体现了新课程标准对于“阅读”的建议,是一节很扎实的单篇教学的示范课。

吴欣昀老师从“锚定目标,稳行致远”和“追求理解,化虚为实”两个角度,对八下第六单元整体设计和施思老师的起始课做了细致点评。首先,吴老师从单元大概念出发,指出这样的环节设计,对整个单元而言,不只是学习活动的开端,也是学习价值的明晰,更是对学习动机的强化。而要达成这样的效果,需要执教者“厘清主要概念,然后随着工作进度的展开,通过一系列循序渐进的问题,反复回到这些概念。”(《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格兰特·威金斯)接着,吴老师基于“理解”定义,点评课堂上体现“理解”的具体表现:执教者设置体验式情境、化教材为资源、大方给予学习机会吴老师指出:在今天这节起始课上,学生们主动化身学习行为的主人,而这背后,站着一位追求理解的设计者与执教者。

廖老师援引刘徽对目标定位的表述,阐释了复习课的单元设计和新授阅读课的教学目标设定的不同之处。她表示侯若男老师的整体教学正是以学科大概念为统领,组织学习内容,让学生从零散的碎片化学习走向结构化的深度学习。赵龙钗老师的复习课是一堂依据大概念,聚焦小说人物对话,从而抵达读懂小说的目的来展开教学的示范课。中考小说复习要避免对初学理解的机械重复,在学生原有的小说构建知识体系中,聚焦学生的疑难困惑,关注再读过程中的新发现,使复习成为深度学习的过程。此外,学生必须以简化的训练或练习的形式实践新的理念,必须在一个更复杂、不断变化的表现中,运用这些离散的技能或行动。赵老师这堂课在小说专题复习中,紧扣课程标准,围绕主题,结合具体情境,归纳梳理出系统、明晰的知识脉络,让学生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为我们的小说复习提供了一种有效路径。

课堂点评后,精彩不停。陈老师从一线教师在复习阶段的迷茫和困惑出发,以“盘活”一词为线索,以专题讲座的形式为与会教师带来了自己的九年级复习整理心得。陈老师指出,复习阶段语文要素的涵盖面很广,包括识字与写字、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及梳理与探究等活动,因此,教师应当在原有的基础上,盘活学习资源,形成学习路径,带领学生进行迁移。陈老师围绕“阅读鉴赏“和“表达交流”这两项试卷中分数比重最高的部分,具体分享了她的盘活进阶之路。陈老师指出,在复习阶段,老师和学生都容易陷入“整理了许多策略,但是发现还是读不懂文章”的迷茫。此时,教师就需要“盘活”,化繁为简。无论是小说,还是散文,或是其他各类文体,教师都应该引导学生形成文体阅读的大概念,从厚到薄,给学生强调各类文体最关键的切入点。文体复习后,还要带领学生从个性走向共性,提炼普遍的阅读策略,如精读的方法,获得解读文本的密钥。陈老师提出,“情境”在2022版课标中是高频词,“命题要求”也明确规定“考试命题应以情境为载体,依据学生在真实情境下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评定其素养水平”,因此,复习阶段要注重真实情境的创设,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盘活自己的知识,提升能力。

活动最后,阙老师借用陈老师的“盘活”一词,对本次活动做了有力肯定。她指出,此次活动“盘活了语言形式,盘活了文本内容,盘活了教师对语文的教学热情”,也为语文课堂和教师素养提供了生长的方向:教师要从“学”的角度研究“教”,转“教教材”为“用教材教”。在“打开”和“改变”之际,更需要教师稳健的思考和具有可操作性的教学设计。首先,如何获得思考的定力呢?第一、教师要透彻理解与把握课标、教材;第二、永远把学情放在最重要的位置;第三、捕捉问题的本质,思路清晰。其次,为了找到可行性的操作,教师要有“高站位、小切口”的意识,提升课堂操作和应变能力,并且力求将做事逻辑融入学科逻辑。
最后,阙老师以《师道》中的“人未有不学而知者。未知而学,学而后知不足,于是愈学,于是愈知不足,于是愈学,旋而复始,成长之道也”作结,勉励教师坚定方向,哪怕跌跌撞撞,永远前行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