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成旭梅 > 本市信息 > 与“乡土”对话 ——记成旭梅名师工作室第一次活动

与“乡土”对话 ——记成旭梅名师工作室第一次活动

浏览量:298|发表日期:2022-08-11|来自:

           20211019日下午,中央民族大学社会学专家陈心想教授应邀莅临温州市第二外国语学校千人演艺厅,开展“经典的诞生和大师的成长:费孝通与《乡土中国》”主题讲座,带领名师工作室学员及二外学子在《乡土中国》中探寻经典诞生与大师成长之妙门。

讲座由二外语文教研组长陈智峰老师主持。


   讲座伊始,陈心想教授介绍了《乡土中国》与《走出乡土》两本著作的基本信息,并提出了两个思考点:乡土生活阅历和社会学理论背景,引导学生们带着问题去思考。

   “我们看书不能不看人,要看是谁写的,什么时候写的,为什么这么写的,为什么有这套思想。弄清楚这些,才能理解作者,读懂作者。”陈心想教授以《费孝通晚年谈话录》中的观点引入,详细介绍了费孝通先生的个人经历及《乡土中国》的成书背景。

   首先,结合费孝通先生的谈话记录,介绍了费孝通先生文章笔法的关键特征。其一,文章要“隐”。例如“龚定庵写一个隐居的人,文章题目是《记王者隐》,一个隐居的人,很难写,不能直接把他说出来。龚定庵一段一段地写,都是别人对他的反映,都可以看到他在里边活动。这篇文章用隐蔽的笔法写隐士,这就高了。文章要隐,这就高级了。在全篇文章里,一句都不让主人公出现,可是却让这个人物活起来了。”那么当灵感轻易不会出现时,文章是怎么做出来的呢?陈心想教授幽默且准确地引用了费孝通先生在一次谈话中的话语来解释:“文章是怎么做出来的?就是东搭西搭。你能搭得起来,讲出道理,这就是本领。……你要想东搭西搭,首先要知道什么是东,什么是西,弄明白了才能搭得起来。我的老师就是这样搭来搭去,搭出来了一个马林诺夫斯基。”

   


   其二,文章兼具“西方”与“中国”这两方面的要素。“西方”是指现代社会科学理论,“中国”是指中国基层社会实地调查。而费孝通先生兼具这两方面的优势,他一方面具有现代社会科学理论的扎实训练,另一方面又具有第一手的中国基层社会调查经验和资料。陈心想教授认为费孝通先生这两方面的优势,使他不仅在学术界得到认可,成为学界领军人物,同时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影响,成为公共知识分子。

   接着,陈心想教授强调了田野调查的重要性,并进一步梳理了《乡土中国》的成书背景。费孝通先生于1938年回国,任教于云南大学并主持社会学研究室工作,和他的助手张之毅等人,完成了云南三村的调查。在抗日战争后期和内战爆发前后,费孝通先生在云南大学和西南联大为学生们开设了《乡村社会学》一课。根据自己的研究,从社会结构的角度来讲中国基层社会,通过不同类型村庄的比较,抽象出具有中国乡村普遍性的社会结构特征。而后在讲义的基础上进一步整理,受邀先在《世纪评论》上连载,后于19484月出版《乡土中国》。当时正处于战后重建家园的时期,作为一介书生,费孝通先生必须让更多的精英们,尤其是政治精英们了解他的思想和谋划,才可能使研究成果发挥实际的作用,所以他采用了非严格的学术写作手法,语言直白、简洁、易懂,且很富文采,因此《乡土中国》读起来像散文一样有趣,有人形容有触电般的“惊艳感”。1948年,《乡土重建》作为《乡土中国》的姊妹篇出版。

   


   除此之外,陈心想教授也提出《乡土中国》在理论上属于功能主义学派,存在一定的“不讲历史的缺陷”。而费孝通先生也意识到了这一点,可惜已经没法弥补,他寄希望于下一代人从历史和现实两个方面努力,回到历史里去找现实的来路。

   介绍完费孝通先生的个人经历及《乡土中国》的成书背景后,陈心想教授解读了《乡土中国》的结构与主题,将十四章内容划分成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是针对当时乡村工作者对乡下人的偏见;第二部分,主要是功能论下的家庭和爱情;第三部分,主要是社会秩序的维护(与现代法治秩序的对照);第四部分,主要集中讨论权力问题。在主题阅读方面,陈心想教授提出了四个主题及问题,为师生们解读《乡土中国》提供方向:主题一,乡土中国的基本社会结构特征,“差序格局”的内涵;主题二,作为事业团体的家族,以及这种家族体制下的婚姻和爱情;主题三,乡土社会秩序维护;主题四,乡土中国的未来何去何从。

   最后,陈心想教授介绍了“本土化”语言特性和群文互涉阅读建议,以及《乡土中国》里一处可能存在的笔误。


讲座互动环节,学生们踊跃举手,积极提问,与陈教授讨论自己阅读《乡土中国》时的心得与困惑。通过此次讲座,相信学生们对于费孝通先生和《乡土中国》都将有更深的了解。讲座后,工作室成员结合学生在讲座中的问题与迷惑同陈心想教授基于“整本书的阅读教学”进行了更加深入的探讨,更好地思考了学术类作品阅读在教学中的定位和方向,打开了新的教学之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