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可以走得很快, 一群人才能走得很远” ,教师个人的专业化发展,离不开整个团队的研讨、分享。4月15日,温州市钱瑞华名师工作站举行了中小学”同课异说”教学专题研训活动,旨在鼓励工作站学员积极钻研教学业务,提高团队学员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夯实教师驾驭课堂教学的基本功,帮助学员们以更从容的姿态应对各种考核和比赛,促进学员们快速成长,达到以“说”促“教”之目的。
独唱:美丽人声
活动当天的上午,在林芳芳老师的高中歌唱模块现场教学《美丽人声》中拉开序幕。林老师的课堂非常有层次和设计感,通过中世纪和文艺复兴两个不同时期作品风格的对比,生动展现了单音织体到多声织体歌曲演变的历程,提出尽管演唱形式不同,但“表情达意”的艺术功能不变是它们的共同点。林老师还通过创设构建回声声场密码的情境学习轮唱歌曲《回声》,用扎实的合唱教学功底,带领同学们学习歌曲,用细腻的音色处理方式让学生爱上唱歌。整堂课,师生关系十分融洽,处处显露出林老师日常教学的认真和对学生的关爱之情,让其他观课学员受益匪浅。


紧接着,由高、中、小三个学段围绕“京剧”主题的三节“同课异说”现场说课精彩登场了。首先由宋琼妮老师带来的小学段京歌教学《龙里格龙》,宋老师遵循四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与学习心理特点,根据新课标中“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的理念,运用教师范唱法、创设情景法、图形谱、对比法、律动法等引导学生在感受、模仿、表现、合作等音乐实践活动中体会京剧的音乐风格与韵味,从而帮助学生理解和表现京歌中的京剧神韵。宋老师的教学设计充分调动了学生多种感官参与音乐的多层次、多维度的体验,在教学过程中很注重学生对聆听、演唱、动作、演奏四维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自觉运用联觉能力获得音乐活动的经验。整个说课过程中,宋老师紧抓说课要领,娓娓道来引人入胜,使人仿佛置身于精彩的现场教学之中。

第二节初中学段的说课由夏蔚老师生动呈现。夏老师的这一节课以聆听、学唱《这一封书信来得巧》为主要内容,设置了体会“西皮流水”有板无眼的节拍特点、感受老生唱腔韵味、模仿“四通鼓”身段表演等为教学重难点。考虑到学生的学情背景,又融入深挖唱段、剧目之内涵,将京剧界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谭门150余年的传承作为本课的情感线,环环相扣、步步推进、首尾呼应,不仅让学生了解谭派艺术对于京剧的革新和发展起到了继往开来的作用,更能使京剧艺术在学生们的心中留根、升温,唤起其心底的文化自信,为后续学习点燃火把。
同时,在学生熟练掌握“四通鼓”演唱的基础上,通过观看模仿、教师引导、示范讲解、分解动作、重点强调、慢速练习、同向练习、镜像练习、同伴互评互助等一系列循序渐进、由表及里、逐步深入的方法,有效突破其身段表演的难点,使学生通过边演唱边做身段,充分感受京剧艺术的综合之美。

最后高中学段的说课《京剧大师梅兰芳》由林芳芳老师再次惊艳亮相。林老师的教学设计紧扣经典《霸王别姬》之名段《看大王在帐中合衣睡稳》,该名段讲述了楚汉相争之际,项羽被围困垓下,与虞姬挥泪洒别的故事,由梅兰芳与杨小楼合作演出后,一炮而红,常演几十年不衰,成为了梅派艺术的代表作。教学中,林老师巧妙地运用念、唱、演、编、创等多方式参与体验,带领学生感受梅派旦角圆、柔、润的唱腔特点,感受“梅派花衫”独特之美。结合耍锏与舞剑的体验、创编,体悟梅先生“移步不移形”的创新理念并引发关于国粹文化传承的思考。本课在侧重京剧体验的基础上,突出学为中心的教学理念,鼓励学生结合以往所学所感,通过听、辨、创的手段,对京剧的表演艺术进行开放性的探索,激发学生主观能动性,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位老师均能从教材到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的制定等框架进行表述,从教材的选择到教学方法的指导,从指导思想的贯彻到教学流程的展现,课型丰富,思路清晰,起到了很好的引领示范作用。点评环节中,工作站导师钱瑞华对说三位课学员进行逐一点评。值得肯定的方面:一是三位老师说课教案完整、规范,较好的反映出音乐课堂教学特性;二是对教材的分析准确,对所讲内容在教材中所处的地位、作用及知识的前后衔接分析较透;三是教学过程设计合理。但是,钱瑞华老师也中肯地指出了存在的不足:一是个别老师语言表述平淡,缺乏激情。在说课的过程中,作为音乐教师的唱、演、动、说还不够淋漓尽致,音乐性略微欠缺。二是说课各环节之间衔接不够顺畅,缺乏巧妙的过渡语。说课不仅要让他人听懂你说的内容,更重要的是要明白你是如何做的、为什么这么做?因此,在教学背后,学法理论的溯源与支撑则尤为重要。三是各环节时长把握够精准,主次关系还可以更分明。在说课中,要充分体现执教者对教学内容的取舍、处理和组织能力,在重难点解决环节,务必要浓墨重彩,有理有据地加以透彻分析,让听者听得明明白白,心悦诚服。钱老师教导学员,好的说课应该努力做到逻辑性强、条理清晰、层次分明,语言准确、形象、生动,富有启发性和感染力,对所述问题有独特的见解,仪表端庄大方等等。

重唱:表里相和
当天中午,学员们现学现展,集体开嗓后,共同演绎了一段精妙绝伦的京剧唱段《看大王在帐中和衣睡稳》,将上午所学做一个完美的总结。
下午,学员两两搭档的“理论+案例”微课解读活动将现场学习气氛再次推向高潮。众所周知,针对教学来说,教学理论对于教学实践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只有充分了解各教育理念的精髓,才能更好地在日常的课堂教学加以运用和实践,从而提高自身的教学立意和思维品质。本次活动,工作站的学员每两人一组,围绕“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人本主义教育理论”“主体性教育理论”“多元智能理论”“最近发展区理论”“发现教学理论”“构建主义理论”“情境教育理论”“创新教育理论”“最优化教学理论”等教育理念,借助一人简析一人阐述活动案例的形式有序展开。经过前期的准备,现场学员们在动静结合的模式中,别开生面地开展了枯燥理论形象化的“直观教学”,将理论植入日常中的教学中,以生动的案例诠释了理论的精髓之处。

合唱:一领众和
活动最后,由钱老师带来微讲座《树立单元整体说课的全局观》。讲座中,钱老师强调,每个音乐教师都要努力打通教材中“自然单元”,以问题导向构建单元主题,统整、重组相关内容。钱老师说,根据现今教学理念的快速发展,最为关键的教学五问:为什么这么学?为什么要学?怎么学?学什么?学到了什么?的排序也悄然发生了变化。“为什么要学?”是开展教学之前必须弄清楚的问题,而“学到了什么?”则紧随其后,即将教学评价的思考大大前置,以形成“以终为始”的教学思维。教学是一种完整的专业实践,从刚开始主要完成的是教案——教什么,到前几年提倡的学案——怎么学,到最近华师大课程和教育研究所所长崔允漷教授提出的学历案——何以学会、学的怎么样,可以清晰看到教育理念发展的变迁图。因此,一线教师应紧随这些转变,将教育重心转向课堂质量,让学生经历“真学”,让学生收获“真会”。

不必刻意准备,所有这一切都源于你常态的积累;不用担心他人感受不到,所有这一切都藏在你的言行举止间;我们确定目标往往不是为了到达,而是为了更有方向的出发。愿我们在团队奋进的征途上,多一些思考、多一些碰撞,为孩子们呈现最优质的美育,毕生努力!
通讯:南薇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