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4月14日,在温州市第十二中学举行了蔡呈腾名师工作室第五次集体活动。本次活动以听课、评课、研课的形式展开,共同探讨如何更好的进行HPS课程的开发与实践。
首先是刘日云老师带来的九年级复习课《物质在体内的运输》。刘老师先是利用模型图简单回顾了人体内几大系统协同工作的流程,随后便以科学史为线索展开了有关血液循环的发现之旅。刘老师通过让学生阅读材料,分别构建了盖仑的血液运动理论模型和塞尔维特的肺循环模型,并让学生用现有的科学概念辩证地看待两种理论的缺陷,同时,利用小组合作方式设计并验证了人体静脉中的血液是单向流动的,接着,利用哈维的结扎实验和肝脏造血否定假想等史料逐步构建出完整的血液循环结构图。整堂课中,无论是模型的构建,还是新老认知的辩证冲突,都是对学生科学核心素养的挑战与提升。



第二节是由黄婷婷老师带来的七年级复习课《种子的前世今生》。整堂课以如何更好的给大山中的孩子讲解种子的前世今生为背景展开。先是通过三个概念图复习了有关植物的生殖的相关知识,此后通过重历科学家们是如何从“植物是没有性别的”的宗教观到“植物存在性别之分,并能够利用有性生殖形成种子”的科学观的发现之路,期间不断地让学生从生活或科学的视角寻找证据去论证科学家们经历过的质疑,如用小组合作的形式设计实验验证花粉对种子的形成并不仅仅只是一种刺激,还是遗传物质的供给者。整堂课,在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同时,对学生的科学方法、科学思维、科学态度等方面的培养也有很大的触动。



两节课后,工作室成员在蔡呈腾老师的组织下,开展了评课、议课活动。老师们各抒己见,在肯定两堂课的同时,也提出了一些教学设计的改进设想,同时对如何在课堂中渗透科学史、用好科学史以提升学生科学本质的认知方面,提出了自己的困惑。最后,由蔡呈腾老师对两节课进行小结,同时,对工作室学员提出的相关问题进行了阐明释义,并提出,教师不应该只是作为知识的传授者,更应该向课程的开发者方向努力。


学员们在一个下午的听课、研课和蔡呈腾老师的小结中收获颇丰,相信这仅是HPS课程开发的起始,而渗透科学史的HPS课程定能更好的促进科学本质落地。
(张键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