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教育乌托邦,
关于未来教育,你有哪些构想?
站在过去与未来的路口,叩问自己的内心的感受。倪彤名校长工作室的成员们,在参加了“未来校长成长论坛”之后进行了智慧大碰撞,共同探讨,相互分享,以一个关键词,清晰地表达自我的观点,用简明的文字陈述自己观点的缘由。这里有深耕细作的真实体验,也有质朴梦想的美好愿景。
学员一:永嘉县瓯北第五中学滕琼琼
关键词:自由
“未来教育”已然成为时下教育改革国际性的焦点话题,我想教育无论怎么变,但有个关键词亘古不变:自由。其实最好的教育是帮助人拥有真正意义上属于自己的生活,让他能够从容地面对人生,让他有一颗自由宁静的心灵。学校教育是社会教育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所以未来校长最需要的是能拥有办学自由的思想和权责,从而赋予教师自由教学的权利,以便每个学生能够自由地学习。自由了,才能遵循内心的召唤,遵循教育的本真规律,主动地探索和创造,舒展地教书育人,不懈地自我成长,同时温和、坚定、深远地带领和促进学生的自由生长和全面发展。
如2017 年世界教师日联合致辞的主题——“增教师权能,促教学自由”所说的一样,那么未来教育、未来学校的一切显性的改革都会迎刃而解。
学员二:乐清市虹桥镇第二中学赵顺高
关键词:自信
一所学校的发展着眼于培养什么样的人?这是文明作为教育工作者应该思考的问题,而现实教育片面追求升学率,给我们戴上桎梏,无法实现我们的目标,产生对教育的迷茫。我的教育理念是“努力创造条件,让每位孩子成为最好的他自己”,就是要培养学生做一个自信的人,目标是培养一辈文明、睿智、健康的阳光少年。
学校管理应该以人为本,但不能过于人性化。现实中学校的校长根本上没有权力对不从事认真的教师束手无策,如何调动个别教师的积极性很值得商讨?
课程改革,校长要做好顶层设计,一方面要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开设社团课程;一方面要开设边缘学科课程,如语文《文言文阅读》、科学《校园植物》等等。
学员三:瑞安市安阳实验中学金荣励
关键词:选择
我觉得未来的学校要让每个孩子有更多的选择,让每个孩子成为自己,让孩子过上幸福生活成为一种现实,从教育“温饱”向教育“小康”迈进。中国人的生活追求已不再是物质生活、社会生活,而是更高的要求——精神生活,而这一切就需要我们教育做出改变,让这种精神生活成为一种可能,一种现实。
学员四:乐清市北白象镇茗西学校 陈永胜
关键词:真善美
我的乌托邦是“看那花开多美丽,皆因我们真善美”
概述:
1、政治上:和习主席在十九大对社会矛盾阐述中的前半句“人民的美好生活”相呼应。
2、教育上:真善美的反义词是假恶丑,这个社会严重充斥着不良的一面,需要从师生身上再落实,好好落实。
3、伦理上:要想花开多美丽,过程中会碰到好多的困难和曲折,但不可离开一个真善美的德操。
4、能力上:就如同体育比赛打出来的横幅给我们的启示,“友谊第一,比晒第二”。
5、愿景上:也是对师生的高度期盼,花开多美丽,花开定美丽。
学员五:灵溪镇第四中学吴存勃:
关键词:创 新
(1)教学理念的创新
纵观古今中外有名望的教育者无不具有自己的教育理念,孔子的“仁爱”,陶行知的生活教育,苏霍姆林斯基的全面和谐的观念等。我的教育理念是: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与促进者,是课程资源的建设者与开发者,是现代教学技术的开拓者及教育教学的研究者。教育的理想是为了一切的人,无论是城市的还是乡村的,富贵的还是贫贱的,聪慧的还是笨拙的;理想的教育是为了人的一切,无论是品德的还是人格的,生理的还是心理的,智力的还是情感的。
(2)教学行为的创新
n 师生关系:教师应由教学中的“主角”变为平等中的“首席”。师生关系是朋友之间相互信赖的关系,是长与晚辈之间爱护与尊重的关系,是平等对话者之间互动互学、相互协调、相互欣赏到共识的关系。
n 教与学过程:构建“自主、合作、探究、和谐”的教学过程。重视知识与技能的结合,让学生学习生活中有用的知识,学习对终生发展有用的知识;教学中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由“学习接受着”变为“学习发现者”。在教师的指导下,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训练学生的创新技能,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
n 对待自我: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超过昨天的自己,不断完善自我。
n 对待工作者:团队精神,合作意识。团队的力量离不开每个个体的力量,但团队的整体利益比单个个体所能获得的利益总和要大得多。善于与他人合作,是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社会需要的是具有合作精神和合作能力的人。
学员六:温州市第十二中学王倩
关键词:梦想力
“什么都不缺,除了梦想力!”——崔允漷在看见未来国际论坛上发言的主题。
我们的学生缺什么?现在学生是否有梦和梦想?现在学生生存状态只有生没有活,幸福感没有。18岁之前体会不到幸福,其实这个人一辈子都体会不到幸福。只有今天,没有明天,只有当下没有未来,因为没有梦想,所以就没有未来。
现在各个国际组织,包括OECD,G20都在关注核心素养,那么多国家都在关心核心素养,但还有一个方面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列为核心素养就是“梦想力”。不否认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三个维度,六大方面,六个素养也重要,但梦想力也非常重要。
因为梦想力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素养,梦想力也是社会进步的发动机。无论工业革命、信息革命、农业革命,都离不开伟大人物最初的梦想。所以未来教育“提升梦想力”也许是一种可行的目标。
学员七:温州市南浦实验中学欧淑央:
关键词:灵动
灵动,是指蕴涵灵气,活泼不呆板,富有变化的意思。
在我的信念中未来教育是灵动的,首先是具有灵慧,这种智慧,不是抛弃过去,而是来自对传统教育精华的坚守,同时随着时代的发展,在传承中勇于探索创新,更具灵气。
而在内容和形式上不呆板,教育不是工业时代标准化的机械生产,是富有变化的。
教育空间是灵通的:整个世界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都是学生学习的平台,线上线下混合学习,方便自如,学习资源无边界,可取舍。
教育方式是灵活的:正式学习与非正式学习融为一体,课堂教学不是唯一的渠道,社会实践、社区服务、参观考察、研学旅行那都将是常态;
学习结构是灵变的:在大数据的支持下,年龄不是界线,而是以能力组织学生,因材施教,不同的学生用不同的时间学习不同的内容,混班混龄学习都可以,目标是让每个人都能成为最好的自己。
灵动的未来教育要仰望星空,更要脚踏实地,未来已来,基于现实是一种突破,一种展望,是我们要努力可以追求、可以实现的一种新的教育生态。
学员八:温州市实验中学张笃孟:
关键词:适性
人生的每个阶段都有自身的价值,无论是成功还是失败,无论是意气风发还是心灰意冷,每个阶段的价值都应得到实现。因此,“教育应该为孩子的一生打下良好的基础,错误的教育比不教育更糟糕。”若以未来的名义剥夺孩子们的童年和青春,其实也就剥夺了他们的未来。我们更应该关注启迪心灵、激发需求、长远规划、指引方向,将主动培育和静待花开有机统一起来,致力于为打造更具宏观视野的终身教育奠基。
学员九:泰顺县实验中学赖志国
关键词:家庭
教育责任不单单在学校,家庭是孩子的另一所学校,两者缺一不可。家庭承担着教育目标形成的重要责任。家庭教育是整个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相互贯通、相互依存、相互补充,共同构成、支撑起教育的大厦,肩负和担当起教育的使命,缺一不可。家庭是人的思想成熟、精神成长、价值观形成的基础,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人的品德、道德教化的第一课,家庭教育是教育的起点和基点,父母是孩子成长的首任教师和品德塑造的引路人。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是相辅相相成的。而恰恰相反,从我校大部分学生家长来说,认为孩子的教育是学校和教师的事。
当前,不少父母亲,大包大揽太替孩子着想,对孩子的挫折教育明显不足。很多父母亲只会问分数,问身高。你考前几名,就是好孩子,你其他方面好,成绩不好,就不是好孩子,拼命拉成绩。许多家长对学校干涉过多,将一切责任推到学校。究竟对孩子的心理了解多少,父母亲做得很不够。很多家长,只知道分数多少,而不关心孩子心里在想什么。家长不考虑孩子的人格是否健全?有没有社会责任感?情商高不高?不重视成长,只重视成才。因此,未来校长成长不仅要从教育理念、学校管理、课程建设等方面完善自己,更需要从家长教育理念方面塑造自己。
学员十:温州市第四中学潘巧亮
关键词:精准
(1)核心素养的育人目标
核心素养体系关注的是人的全面综合发展,是品德情怀与能力素养的交汇,是慎独求实与交际参与的融合,是继承与创新的辩证,它更多的是要教会学生真正地学会学习,为终身学习、不断进步发展打下坚实基础,以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
(2)精准教育与传统教育的区别
要让核心素养理念深入人心,就必须启动精准教育。此之所谓“精准”,不是过去那些“培优补差”的现实主义“精准”,也不是逐鹿高分的功利主义“精准”,而是极大地满足每个学生全面自由发展的理想主义“精准”。这对每个学校的办学定位提出了更高要求,只有坚持个性化、特色化办学,不断加大学校软硬件的投入,提升综合办学实力,才能提供真正满足社会、家长、学生需求的精准教育。
(3)大数据与精准教育的关系
基于大数据的精确学情诊断、个性化学习分析和智能决策支持,大大提升了教育品质,对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优化教育治理都具有重要作用,已成为实现精准教育必不可少的重要支撑。
如果说教育是“打靶”,那核心素养就是“靶心”,大数据就是“准心”,只要依靠大数据,借助“准心”瞄准“靶心”,才能达到精准教育。
学员十一:、泰顺县第七中学陈华统
关键词:创新
“创新”,是时代的强音。然而,我们认为,在创新的同时,不要忘了继承。从某种意义上说,继承就是创新,因为继承是创新的基础。一个民族只有注重继承自己的优秀传统文化,才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学校教育,也应如此。
一个没有科学技术支撑的国家与民族,可能一打就倒。然而,一个失却了自己文化根基的国家与民族,可能会不打自倒。毋庸讳言,目前西方文化浸染学生,社会上、包括学校中出现了“香蕉人”现象,这是令人痛心的。我们已面临着失去民族文化根基的危机,我们必须惕然自醒,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哺育学生,培养“芒果人”。“留住中华民族之根”。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我们各级教育工作者的神圣使命。根深才能叶茂,我们的下一代只有具备了优秀的中华民族传统的文化素养,才能使我们的民族与国家立于不败之地。
“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对历史文化特别是先人传承下来的道德规范,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
学员十二:温州市实验中学周莹
关键词:改变
未来,感觉无限接近又模糊不清,也正是因为这样,才让我们去叩问、去追寻,去遐想。
它需要大胆的构想与有效的行动,它需要信息智能与人的共生共融,它也需要理想的坚守与情怀的呵护,它还可能是去寻回我们丢失的东西,未来学校有时候就是接下来的一小步。都说未来以来,正在来的路上,听起来像它在向我们靠近,或许我们可以这样说,让我们主动面对它,逐步实现它,就从当下的一点点改变开始。